9.06.2011

數位出版品與ISBN、ISTC、DOI之重要性(上)


在看完了這篇電子書真的需要 ISBN 嗎?的長篇大論後,讓人想仔細想想在這無縫隙的時代裡,一個無形的虛擬世界卻通往了四面八方。這樣科技技術、快速網絡的背景,帶來了出版品的呈現多元化,促使傳統出版革命,帶來了數位出版這一詞,改變了書籍構思、創建、出版、行銷和銷售的方式。





對!我們都可以瞭解數位的特性:快、便、捷,可以讓大量出版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網路平台上冒出,然後一套完整又容易的電子商務模式,讓終端使用者能立即下載帶走;確實傳統出版品所賦予的 ISBN(國際圖書標準編號) 如何包袱的住這各式各樣的數位出版品如何滿足數位出版之意義(要有 ISBN 才叫正式出版?),以及如何滿足數位出版品的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沒錯,現在也陸續有了因應方式及概念,但 ISBN 的特性與配發絕不是單單著眼於等後、省錢等如微不足道般的立足點上。





在瞭解 ISBN 之前,我們要先跳脫出原先可能已有的錯誤囹圄,像流通條碼、e-ISBN 之認知。首先,ISBN 它不是流通條碼,請不要把它物化,條碼只不過是常見的形式,亦或許是教學上的認知。其實,它只不過是個標準,一個利於書籍交易流程之書籍清單出版業之版權管理,以及交易後的持續追蹤。而且 ISBN 並不是要給出版商省錢這概念,那只是站在一個商業人士利益考量,但並非設置 ISBN 之本意。畢竟在國外,ISBN 是要花錢去申請的,對國外的出版商也是一個負擔,但這又是題外話了。再來,ISBN 這名詞,書籍工業研究群體(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 BISG)書籍工業交流組織(Book Industry Communication, BIC)曾提出不建議使用 e-ISBN 之詞彙,因該詞彙非任何標準所認可,而且只因應數位出版品的需求而訂定,並非獨出於 ISBN 的一個標準,此語意模糊會對他人造成誤解。會有 e-ISBN 這概念,主要是有些數位出版品不存在 ISBN 系統的範疇裡,所以為了彌補這部分,而針對這範疇去做處理;另外,亦是出版產業為求方便而創建之用詞。





要對 ISBN 有最簡單的認知,就宛如每個國民都擁有他專屬的身分證一樣,代表的是一個身分,每個人的資料都會存在公家機關的系統上,要查他的資料、記錄,就透過身分證字號即可;相對的,ISBN 亦然,同書籍之身分證,也可以代表出版商,是運用於供應鍊的識別號。設計用途即對於全世界的出版者、經銷商、書商及圖書館透過 ISBN 號碼,快取且精確地辨別出書籍版本及不同裝訂、內容呈現形式,並藉系統作業程序,精簡人力時間,提升工作效率。





圖書館而言,館員可透過 ISBN 加速採購流程,並透過 ISBN 可以很快瞭解該書的裝訂及數位出版品的格式;而且在編目上,若沒有了 ISBN 那就無法進行快速(置入)編目,而需另外進行原編(將書目資料一一打入 Metadata 編目欄位),或透過其他來源連結來進行,那是很耗人力、時間及財務的事情。除了上述外,也有易於徵集、流通、館際互借等作業。對於出版者、經銷商、書店而言,ISBN 是有利於出版品的統計、庫存控制等管理作業以及國際交流。對讀者而言,ISBN 則有用於選書及買書。


其實對於 ISBN 的制定,一直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非用來識別一本書,而是識別在書籍供應鏈中的一種產品。


隨著數位科技改變了書籍構思、創建、出版、行銷和銷售的方式,在內容取得和編輯的階段,必須思考該書的某章節,哪些有做為個別交易之內容資產之價值,甚至構思如何讓讀者易於找到出版者以電子書的形式直接販售之書籍,而得以獲利。這些議題必須拋棄了傳統識別碼的概念,而需要因應數位出版的特性去思考多少 ISBN 來編配給出版的內容(content they publish),而不是出版的書(books they publish)。


亦因如此,根據數位出版品的 ISBN 規則所述,這也導致不同格式的數位出版品(如:ePub、PDF、FLV、HTML等)若有個別發行,則亦必須編配不同的 ISBN。很明顯的,這將會對 ISBN 數量產生莫大的影響。

ISBN 的編配受電子書供應鏈影響 
(圖片來源:「訂定 e-ISBN 編碼標準(草案)規劃研究」結案報告)


關於 ISBN 的數量不足的議題,其實根據「訂定 e-ISBN 編碼標準(草案)規劃研究」的結案報告來看,截至 2009 年 9 月為止,957 的編配狀況:出版者識別號已分配達到 99.98%、書名識別號已分配達到 47.83%;而 986 的出版者識別號已分配為 32.68%、書名識別號已分配為 22.45%。照這樣來看,目前我國可發配的容量是足夠的。即便未來世界各地的數位出版品大量湧出,所導致數位爆炸,國際標準書目總部將視 ISBN 使用的數量再申請新的前置碼。事情總是會有方法解決的,尤其是配號這件事;反到是另一種層面的數位爆炸要煩惱,就是出版者開始考量這些個別大量的 ISBN 將需要容納這所有的檔案格式,而這些檔案格式可能會以標題方式去賣。更不用提到說要以章節、片斷的方式去銷售。隨著這些已拆件的型式去銷售,這些大量的 Metadata 和其他記錄,都會因為大量的複製品,而導致系統堵塞及膨脹,而這些因素都會使出版者喪失信心,也是我們所要關注的。

BTW, 話說原來 ISBN 還可以用來打擊盜版呀~(茶)


To be Continue...




參考網站

參考文獻
1. 曾堃賢(2010,11月)。電子書的國際編碼管理。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主辦,數位資源管理與雲端圖書館自動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2. Peter, K. (2010). Identification of e-books. Learned Publishing, 23(2), 166-168.

3 則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