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11

從標準化看數位出版



標準化和標準化管理是一個行業、一個企業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標準和協定的成型無疑地對於數位出版產業從出版到消費,甚至到閱讀的整個流程,皆有極大的幫助。


此時,美國書業的發達不僅僅表現在產業理念、技術框架、運作機制和運行手段等方面,同時也體現在書業資訊標準化和標準化資訊管理上。


美國書業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7項主要標準,其中包括:
  1. 產品識別標準:國際標準書號(ISBN),是國際通用的圖書或獨立的出版物(不含期刊,期刊有專屬的ISSN)代碼,一個 ISBN 只有一個或一份出版物與之對應,如同人的身分證。
  2. 產品描述標準:線上資訊交換標準(ONIX),是針對圖書而發展的網路資料交換標準,目的在於增進電子商務,提供網際網路書商豐富而標準化的產品資訊,並因應圖書批發商及零售商各種格式書目資訊交換的需求。
  3. 電子圖書標準格式:ePub「自動重新編排」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特性及功能,主要幫助電子書內容可根據閱讀載具螢幕尺寸的不同,自動調整為最佳排列版面,故擁有較強大的跨平臺能力。
  4. 圖書文本標準:國際標準文本編碼(ISTC),是文本作品唯一識別的命名系統,所要識別的對象是作品本身,而非成品或作品的表現方式;換句話說,就是指一首詩、一篇文章、一篇散文、一本小說等。
  5. 標準名稱識別字:國際標準名稱識別字(ISNI),它提供一個機制,使得出版商、分銷商、書目資訊管理單位、圖書館以及資訊用戶可以識別、確定作品權利人的唯一身分。
  6. 主題分類標準:BISAC code,它把出版物按主題內容細分為50大類及3,000多小類。出版商、零售商、書目服務機構、圖書館可以共用這些內容資訊
  7. 資料交換標準:電子資料交換(EDI),是利用電腦應用系統,由一台電腦運用標準協定及統一標準資料格式,經過電子化的資料傳遞方式,將資料傳送到另一台電腦的電腦應用系統。 EDI的標準協定使電腦間的資料傳輸能夠自動『了解』、『處理』和『回應』,即由甲電腦送出的乙檔案內的資料,可以由丙電腦接收,其相關資料可以在丁檔案中出現,避免再由人工重新輸入,以減少電腦的時間成本及建檔之手誤。


書業資訊標準化基本特點:

  • 有一個標準化研究和推進的行業組織
  • 有一套系統化的資訊標準體系
  • 有一個基於標準化的資訊集聚與共用平臺


美國書業標準的四點啟示:

  1. 高度重視對圖書中繼資料的描述和探勘
  2. 高度重視圖書資料的收集和傳遞
  3. 推動和參與相關數位出版行業之標準化工作
  4. 建立標準化傳播的資訊技術平臺


美國書業之所以積極要求各行業促進標準化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據 Shapoiro 與 Varian(1988)認為標準的制定對於產業內的競爭型態,有七種影響:

  1. 擴大網路效應
  2. 減少不確定感
  3. 降低消費者被套牢程度
  4. 改變競爭型態
  5. 價格與功能的競爭
  6. 延伸標準技術
  7. 組件與系統的競爭


因此,美國書業要求資訊標準的系統化、標準化、互動化,就是希望為書業高度市場化、資訊化提供了基礎,並消弭異業群雄割據的標準競爭。這樣出版物在其商業流通中可以形成系列、鮮活、有價值的資訊,就可明確產品的市場定位與內容定位,並建立圖書產品中繼資料庫,統一和規範對圖書內容描述和市場推廣的賣點表達。

 
最後,數位化是出版革命的再進化,在「Being Digital」的一書中,Negroponte(1995)透露了我們已悄悄地邁入「後資訊時代」,此時代仍保有資訊時代的特性,即時間和空間的重要性逐漸降低,透過位元的傳輸即可達到所見及所得的迅速感,彷彿近在咫尺。


在後資訊時代中,主要象徵是「個人化」,它是宅播(Narrowcasting)的延伸,迎合的是特定的小眾口味,故視聽對象往往只針對個人。筆者將上述後資訊時代的特徵歸納後,整理出三種特性即「可攜性」「跳躍性」「獨特性」,藉由這些特性在全介質、全資訊、被傳播的時代中,如何把產品的形式和內容特徵進行全面、準確、深度、關聯性的表述,進一步的呈現在人們面前,對於產品的銷售、消費至關重要,這也是各行業在市場上所希望看到的。




參考連結
1. 美国书业信息标准化启示:挖掘图书产品元数据
2. 政府數位出版資源管理之研究

參考文獻
1. 史亞倫(2003)。從平台策略及版權管理論電子書之標準競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